接手管理團隊我做了哪幾件事(上)

金天
Apr 5, 2024

--

之前在社群問了一下大家的意見,我心想說如果沒人回應,我可能就會拖到中秋節才整理這篇文章。

可能習慣看我文章的人或許可以觀察到一個特點,通常我都是行動走在文字和聲音前面,也就是或許我什麼都沒說,其實我已經開始在做,直到當這些事情已經成為習慣,或者N個月以後,我才會整理出,為何我要這樣做。

而這個主題,我已經連續做了好幾年,今年難得來一趟神山,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。

到了新公司大概三個月之後,就開始接手組織內既有10餘人的團隊,有學過管理學的人大概都念過這個章節的文章吧,組織改革必須極可能減少抗拒心理和過激的變化,以免造成後續進程的困難。

1,了解團隊成員

接任團隊的第一個月,分期和全部人進行單獨面談和交流,交談的目的需要釐清幾個事情:

  • 這位成員的個性、能力、定位,這個是你後面如何安排工作的依據。
  • 這位成員的訴求、目標、態度,這些是我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潛力的依據。
  • 這位成員的對於變革的想法和疑惑,我會先陳述我的立場,至於成員能不能誠實說出真實想法,我無法控制,但我依然完全相信對方說的話。

了解成員的方法除了 一對一 的快速面談以外,我還會習慣的對每個成員分配一些小任務,再依照任務的結果來總和我對這個成員的整體印象,這個過程通常不多餘一個月。

2,了解團隊現況

可以看我之前文章,我十分在意團隊合作,而我覺得大部分團隊,只是一起工作的人,不是一個團隊。

很不巧的,我接手的團隊也不意外,團隊整體健康度堪憂,主要有幾個問題。

  • 專案執行:分散,且缺少交流,什麼意思呢?就好比我們去吃麥當勞,做大麥克的人,是從點餐開始,炸漢堡肉,清洗蔬菜,組合漢堡,送餐,都是同一個人。
  • 成長環境:無,也就是團隊的人,能力越強越會忙死,能力差的人也同樣會忙死,而且這種忙碌不會因為時間或能力的提升有所改變。
  • 機動性:中,團隊中在百忙中,也自己摸索了好幾個做事方法,只要符合這些特質的新專案,都可以應付,但不能再多,那已經是最佳結果。

團隊的最重要三個內涵,效率,成長和靈活,那也是為何我們都保持團隊小的原因。

3,開燈探路

故名思義,每次空降,就如同在黑夜中掉落在森林裡,我們需要小心的尋找可行的路,這個過程可說是刺激無比。

我將這個過程稱為「開燈探路」,有幾個事情需要做的。

  • 建立一個專案的流程是為何?
  • 既有的流程滿意度,關係網,流暢性
  • 最佳執行的方案是什麼
  • 最低執行條件是什麼
  •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

這個流程主要是讓我快速知道,我們團隊能做什麼事情,不能做什麼事情,新成員加入的條件是什麼,我需要怎樣的成員,而他們的能力又是什麼。

4,敲門給麵包

當我們對自身的處境知道個大概,就可以開始敲門給麵包。

除了最大程度釋出我的善意,還是極可能從不同的團隊中得到情報,這些資訊可以讓後面的工作更有效的完成。

但記得一件事就是,每個人的麵包都是有限的,不能給的太過量導致內部資源消耗殆盡,但也不能完全控制,建議按照自己的能力來分配時間和精力進行跨團隊的交流。

在不同團隊之間協作,是一個非常巧妙的事。

但最重要的就是,闡明自己的團隊的目標和目前的能力,並保持著盡可能協助他人的心,一切都會好起來的。

5,成立機動小組

將成員按照功能和個性、習慣分成好幾個小組,我信奉應材施教,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他的才華,就看主管有沒有這個能力。

盡可能嘗試出幾個快速作戰的部隊,讓隊伍成形。

這個過程最慢要在一季內完成。

我曾經在最絕望的情況下,作戰部隊中就是我本人,也可以間接的做一個示範,可能我只想表達,這事情,卻不是想像中的困難。

平凡如我,我可以辦到的事,大部分人都能辦到。

很快機能小組逐漸成形,現在情況也逐漸好轉。

6,收集石頭

從既有的團隊成員,外部,其他團隊中,收集目前團隊的困難和問題,然後進行採樣和分析。

去年經過我手的專案大大小小一共有88個,然後再從這些數據中找出共性,然後再從技術上設計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。

這是最困難也是難證明的過程。

  • 收集數據:在外面我們可以隨意用各種工具,但內部無法,所以我又花了兩三個月自己設計一個工具來收集數據。
  • 分析數據:當我們手上足夠多樣本,就可以一字排開來看看,裡面到底都是什麼,他們遇到什麼問題,從眾多專案中,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些事情的規律,包括他們為何會犯錯,和為何花那麼多時間。
  • 解析數據:當我們有了初步的構想,我們可以按照線索去釐清。

就好比,我們有兩個很像的專案,但確採用不同的執行方式,

  • 問工程師,工程師說,因為他們是隸屬於不同的部門
  • 接著去問相關部門,他們表示並不在意專案的執行方式
  • 接著去問為何不採用一致的做法,工程師們表示因為需求不同
  • 接著去問PM為何需求不同,他們表示因為隸屬於不同的部分,需求確實不同
  • 接著我繼續去問相關部門,他們表示不介意修改細節,只要結果符合預期。
  • 接著…

我在大半年的時間內透過各種方式和不同的工程師、PM、部門主管接觸後,漸漸的收斂出我的解決方案。

最終在年底前,只集中在2個技術線上,就可以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專案。

7,再造輪子

很多人對於「再造輪子」有一股很強烈的鄙視感,總是認為自己在重工,其實這想法並不完全正確。

每個公司、組織,都有自己的專屬的問題,這些問題,是因為內部環境,人、事、物等等不同導致這些問題,具備一定的「門檻」

也就是所有外面的方法,搬進去都需要做一些「調整」才能符合當時的情境,這是很常見的,對吧?

既然如此,既然我們已經找到問題,也知道問題在哪裡,針對問題再設計出一個解決方法,這是正常不過的事。

這些方法,不限制但包括設計我們自己的平台,建立我們自己的制度,開發我們的軟體體系,制約和一致化產出等等,都是必要的。

8, 建立技術池

技術池,我會刻意讓給某些成員沈浸在某種領域一段時間,它可以自己選擇跳出或選擇進入哪一個技術池。

但事實上,從以前的團隊到現在的團隊,並沒有幾個人能在一個池裡畢業,或許是每個領域的水都很深,又或許是其實不見得大家都那麼熱愛技術(有不少成員反應他們不想學新東西了)

所以每當我面試時,對方想說學一些東西的時候,我內心都產生強烈反差感,但我依然強忍內心想要吐槽的心情。

技術池也會是我自己培訓人才的方法,包括希望他們能從中建立以技術為導向的商業解決方案提供者,而不是純粹的技術宅男宅女。

總結了以上八個我覺得最有效,我也覺得最有用的方法。

曾經有一個外商大主管問我,我是不是很喜歡下手做事?

我沒有猶豫的笑笑回答他。

「我動手的能力,只是我做事的其中一個手段,並不是我的熱愛。」

我覺得作為一個領導也好,主管也好,說教不如以身作則。

下一章,我會分享,我可以再做的更好的項目,而往後我也會回來看自己的筆記,以免重蹈覆轍。

--

--

金天

台積電副理|Ex-街口 Web Lead | 作者 | 大馬人,現居台北。愛邏輯推理,行動派,複雜的事簡單做,簡單的事仔細做,喜歡講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