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手管理團隊我忽略了哪些事(下)

金天
Apr 10, 2024

--

上次說到,接手管理團隊我做了哪幾件事,這次來說說,如果可以再來一次, 我會再多注意哪些事。

Photo by Simone Hutsch on Unsplash

1. 提高對於風險評級的認知

和大部分人一樣,我們都會先熟悉環境,並希望快速得到目前的現況有關的資訊。

但有一個問題,我希望別人告訴我問題在哪裡,但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。

這就是課本沒教的,判斷問題和風險的標準,並無法快速的對齊,當你認為有些東西是風險,但這個認知並未得到其他人的共識,所以自然不會有人來告訴你,他們做了哪些事,是可能導致後續維護或有可能造成更多問題的操作。

當然,這些操作和事情都不是出自本意,而是在當時的環境和認知下做的決定,就僅此而已。

但作為管理者應該有責任意識到這一點,關於這點,我覺得警覺性還是不夠。

2. 放緩改革的速度

比較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理解,我或許屬於比較腳步快的那一派,即便我有意放緩了節奏,但依然顯得整體而言,有點吃力。

所以中間有一度快窒息的時候,我突然感知到問題出現了,大概過了半年的時候以後,我決定放緩。

緩一口氣,靜下心來思考那一些事比較重要,我重新定義了「重要」,當然也不完全是我的決定,我們的決定都是跟著組織變動來調整。

配合大方向的變動,我也可以在同一個時候做一些調整,主要是節奏的調整。

3. 總是很忙,為什麼

找出忙碌的主因。

雖然這一點,也是我很早就知道要做的事,但有個謬論就是在於,這個主因都是隱性的。

而且幾乎不會有人願意坦承這一點,因為忙碌會讓人煩躁,也會讓人不安,試問在這樣的氛圍下,能做什麼變動,而這些變動能做到多優秀呢。

這個工作讓人討厭,因為總會有種讓人覺得你在挑毛病的感覺。

在過去面試的經驗中,不管是現在的公司還是過去就任過的公司,面試者都會問。

「這工作需要常加班嗎?」

加班,是有個手段,不是日常。

而我覺得領導的其中一個任務,就是要思考和找出讓人忙碌不停的主因。

並努力和不同團隊協調出合理的節奏,在有限的資源中,調配出大家都舒服的平衡點。

這個事情,光是軟技巧是不夠的,實際上,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技術作為後盾。

但我在尋找原因的路上,可能已經在推動各種方案的時候消耗殆盡我的精力,導致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夠精細,如果再來一次,我會調整一下這兩方面的投入比例。

4. 沈默成本的威力

剛剛有提到,沈默成本會讓人產生不理性的選擇和偏好。

正常情況下,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不應該考慮沈默成本,這個在經濟學的理論,用在組織和管理上,顯得更加具體和淺顯易懂,畢竟公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。

考慮這一點,所以我們做的技術決策和方案必須能讓人對這個考量降到最低。

白話一點說,就用技術選型而言,為何我們用A,不用B,很大的理由是A的門檻如果我們要改變跑道的時候,A的成本最低。

或者是我們有三個方法,都可以做到同一件事,為什麼我們要用多的時間來做E,而不是用直觀的方法F和G做。

因為專案的走向可能有N中變化,剛好E都符合各種變化入口,如果F和G,我們有很多的東西都必須要廢掉重新來做一次。

可能在這裡很多人會以為我只要把程式碼寫好就可以了,用各種策略、技巧、clean code…但那些都只是工具,過去依賴和執著會過度設計,但少了考量就會形成無形的成本。

過去因為團隊很小,沈默成本很容易打磨消除,但現在很容易會讓自己陷入疲態,下次我可能要謹慎自己面對這些問題的耐力,在決策時,將會造成高成本的因素列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量。

關於這四點,希望未來有機會的話會做的更加成熟,不要再逼自己逼的那麼透徹,也能將工作做好。

--

--

金天

台積電副理|Ex-街口 Web Lead | 作者 | 大馬人,現居台北。愛邏輯推理,行動派,複雜的事簡單做,簡單的事仔細做,喜歡講故事。